生态兴农纪实:建设美丽田园的现实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省委响应中央号召,坚定不移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并把“五水共治”作为突破口。建设美丽田园,就是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把农业生产经营纳入自然生态体系整体考虑,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的耦合,生产方式与环境承载的协调,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建设美丽田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江的重要内容。系统推进美丽田园建设,让美丽乡村与美丽城市两翼齐飞,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实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为何建设美丽田园建设美丽田园,是生态文明建设之需。生态文明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提升和深化,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本身是一种生态产业,不仅具有物质生产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生态、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支撑。建设美丽田园,秉承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要求,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合理1利用和物质多级循环,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实路径,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田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之势。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化学农业跨越的发展阶段,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已成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气候变暖的助推因素之一。为此,世界农业正蕴育着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微生物产业)等体现生态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兴形态,正在全球逐步兴起,并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向。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又进一步构筑了新的绿色壁垒,对进口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建设美丽田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既顺应了农业发展新趋势,也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美丽田园,是农业治水倒逼之要。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产业,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支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人均可用水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水资源制约越来越突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有赖于水资源的节约、高效、永续利用。建设美丽田园,就是通过优化水资2源配置,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农业水环境治理,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设美丽田园,是促进农民增收之策。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消费需求升级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因素倒逼下,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美丽田园建设更加注重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加快的形势下,建设美丽田园,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子,既有利于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又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的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如何建设美丽田园农业田间生产,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建设美丽田园,必须融“减量”、“治理”、“清洁”、“转型”于一体。建设美丽田园,基础是“减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是美丽田园的首要特征和前提基础。美丽田园建设注重严格控制、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以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产品质量、生态环境的危害,防止农业本身对气候和环境带来的破坏。浙江耕地复种指数较高、高产作物品种较多,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相对较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应当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加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