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类别: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七颗钻石》教学反思宁强县南街小学罗红艳(13891617858)教学设想:《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有序的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之时,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而当得到水的时候却几次让水,使得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鉴于三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同时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于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为此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教学准备:1、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2、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为:一、解题导入,质疑激趣——二、理解句子,感知想象——三、读进文本,披文入境——四、课题辨析,升华情感在开课导入引发话题时,我以课件展示钻石图片,介绍钻石,使学生对钻石的高贵有了认识,也为课题的辨析打下了伏笔,再板书齐读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则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与激情,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学习课文初始,我以六个句子为主线,抓住重点,对词语“旱灾”“干涸”“干枯”“焦渴”等加以品析,提出:“看到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后自由表达,并利用多媒体极力加以渲染,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旱灾的严重以及生命对水的强烈渴望,为解读后文小女孩到处找水及数次奉献爱心做了良好的铺垫,创设了课伊始,情已生的境界。在学习课文中,我紧紧抓住描写水罐变化和刻画人物动作、心理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读、画、品、悟来理解并感知想象,领悟爱心的神奇与伟大,抓住“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上”,“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句,重点指导朗读,感受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引导学生与文体对话激发情感,使学生在研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启迪。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经历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会为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而感动,会为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关1心而赞叹,也会为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心而震撼……最后总结点题环节中,当学生还沉浸在余味无穷的课文朗读情景中时,我顺势提出课文为什么用七颗钻石做题目,学生很容易理解到七颗钻石就象征着文章中小姑娘那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永恒,童话故事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练习题的设计写一写你想对小姑娘说的话或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教学感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人教社副编崔峦老师在全国小语会组织的“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总结发言时曾说:“我们正处于由课改初期的亢奋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总的来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我想这也将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导向:1.向常态课回归。课堂上不能有过多的华而不实的修饰,剔除了表演的成分,本课教学课件的制作简单实用,纯文字的灯片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边框修饰也非常的简单,真正体现了为教学服务的辅助作用。2.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1)突出识字、写字训练。老师从板书课题开始,就应该进行写字的指导(跟着老师写课题)。如“唾沫”一词的指导,教师规范的板书给学生以示范,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