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2课时创新永无止境导入新课“人类终将使电脑智能化且使其远胜人脑。”(陆奇)从可以跟你聊天的“小冰”到能帮你开电视的智能音箱,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走入人类的生活,广泛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这些智能工具的例子给我们哪些启示?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创新强国观察两个表格:你有哪些发现?国别创新能力全球排名创新企业世界前50上榜比例科技进步贡献率经济增速中国184%56.2%6.7%美国170%80%1.6%时间科技成就地位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7年5月5日C919大飞机成功首飞世界上少数有大飞机制造能力的国家2017年5月18日“可燃冰”试采成功全球首例提示:(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科技的现状(2)从整体上看,我国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选。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大会上李克强强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材料呈现:怎样“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示:(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据说曾有科学家打了个比方:有人在月亮上用手机,也逃不过它的“眼睛”。中国天眼究竟有多灵敏?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在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详尽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之后强调,“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局部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总体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未有效满足;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材料呈现:(1)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取得了哪些成就?(2)为什么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长期面对的工作主题?提示:(1)总结成就。(2)从教育的重要性方面来总结。有这样一些数字值得镌刻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史册上:目前,我国有51.2万所学校,1578万名教师,2.65亿在校学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达到77.4%,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7.5%,比2012年提高2.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从2011年到2016年,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7年增加到10.35年。目标导学二:万众创新(1)阅读教材第25页相关链接;(2)结合三个关键词谈自己的认识。总结: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创造者,都享有时代赋予的创造机遇;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李克强总理指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大企业牵头承担重要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