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藏界曼陀罗总体介绍一,胎藏界名称的由来:全称为大悲胎藏生(生:指“有为法”的出现,“有为法”就是依一定条件而出现)。在《大日经疏》卷三中以“胞胎”、“莲花”二喻来解释“胎藏”之义:1、胞胎之义:以意识(意识是以“了别”为主要功能,“了别”的对象为法,就是对佛的了解)种子覆藏在母胎之中,具足诸根(一切根性完全具备了),不久将诞生发育,然后学习各种技艺,尔后施行于事业之中。用这种办法作比喻。这就犹如众生本有体性中有一切智心,由发心(下决心)学习大悲万行(指坛中诸尊大悲大智救度众生的一切行为)而显现其清净心。后来发起方便,(方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巧妙方法),自利利他,(上修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圆满究竟,(使圆满成功,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名为大悲胎藏生。2、莲花之喻:以莲花的种子在坚壳之中,枝条花叶的体性已宛然具足,这犹如世间种子的心。此种子发芽、成长,乃至生花苞时,莲台果实已隐于叶藏内,不为风寒众缘所伤害,净色须蕊(净色是用眼看不见的物质培育种子的须和蕊)日夜滋荣,犹如大悲胎藏。而在日光中,花正开放,正如方便满足。以上可以看出,胎藏就是“含藏覆护”或“摄持”的意思,是指众生所本具的理性。(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和觉性)而理平等的法门(法门是佛教所开的各种使人进入后能得佛法利益的门户,指各种教人生起信仰、进行修持的不同说法、方法。据说这种方法有84000个),即称为胎藏界。此外,胎藏界乃本觉下转的化他门,所以为大定、大智、大悲三德。(大定:通过锻炼达到的寂定心境叫“定”、“正定”、“正受”、“正心行处”、“等持”等,即心一境而不散乱之意;大智:既般若,《大乘义章》卷九释云:“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大悲:与乐名慈,拔苦名悲。慈悲普遍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名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为佛教崇尚的道德规范,大乘是以大悲为根本的。《网明菩萨经》云“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密之母,诸佛之祖母。”)胎藏界曼陀罗分佛部、金刚、莲华三个部。二、胎藏界曼陀罗的意义:它的全名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它是根据密教根本经典之一的《大日经》所图绘而成的。他是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者,即是心实相花台,大悲胎藏开敷,以大悲方便现作三重普门眷属,所以名为大悲胎藏曼陀罗。就是说:大悲胎藏曼荼罗是从佛的大悲愿力,为了化济众生而示现种种身相,为种种有情宣说种种妙法,依种种众生的根性,开出相应本誓的心,以此身口意三无尽(无尽指无尽灯,喻以佛法布施功德之无量。《维摩经·菩萨品》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一菩萨化导百千众生令修学大乘道,其道心亦不灭尽,而自增益善法功德。)庄严藏为对境所图绘的庄严形象,称为大悲胎藏生曼荼罗。这种解说,是从佛陀摄化众生的“向下门”说的,如果从众生修证的“向上门”来解明,则是一切众生观见此曼陀罗,依此修行,终能开悟自心的大悲菩提,所以称为大悲本所生。因此大悲本所生曼荼罗,一方面是表示佛陀的大悲功德所发生的三密无尽庄严藏的妙行;另一方面,则是在行者心中体现佛陀的大悲三无尽庄严藏,所以称为曼陀罗。三、胎藏界曼罗的组织胎藏界曼陀罗是根据《大日经》而绘的,《大日经》的中心教义,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因此,胎藏界曼荼罗的组织也就是以这三句的义理,而绘出三重现图曼荼罗。《大日经》为密教根本经典之一,与《金刚顶经》同为真言密教的圣典。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全书七卷,共分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为全经的主体,开示大悲胎藏曼荼罗,后一卷五品揭示供养法。在第一《住心品》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教相),理论方面的叙述占大部分;第二《具缘品》以下则以有关曼荼罗、灌顶、护摩、印契、真言等实际修法方面的记述为主。此经主要在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持无尽庄严的本有本觉曼陀罗,并宣说能悟入此本有净菩提心的三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