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梁思成的故事李辉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长子。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梁思成简介: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梁思成与林徽因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1984年建设部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快速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勘察巍峨黯淡耸立锈蚀逻辑整体感知:kānwēiéànsǒngshíluójī再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二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品读“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部分: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读赏析---走近梁思成先来展示一下老师的品读成果: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语言的方法,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品读成果。这段文字虽是莫先生的回忆,读来却历历在目,一个敬业无畏的科学家形象呼之欲出。老师读了特别感动,这感动还源于文字的背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因一场车祸,由一个堂堂男儿变成了一个又驼又瘸的严重残疾之人,而他要堪测的应县木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木塔,他在登塔时面临多大的危险呀!那么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堪测木塔的思想根源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这部分找出直接提示他思想根源的语段。品读赏析: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梁思成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方法提示:可以从作者所写内容(理解具体词语、关键句子)的角度研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品读赏析---走近梁思成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2、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3、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5,怎样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语句品析:如何理解课文开头“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单独成段,评价梁思成。用“只能”这个词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写法探究1.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分组读课文)①.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②.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③.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④.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