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三)情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构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数学意义;【教学难点】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1、命题: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可写成:若p则q。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可写成:若p则q。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逆命题若q则p逆命题若q则p原命题若p则q原命题若p则q否命题若p则q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逆否命题若q则p互逆互逆互逆互逆互否互否互否互否互为逆否互为逆否小结小结作业作业复习复习新课新课注: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注: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小结小结作业作业复习复习新课新课3、例: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x>a2+b2,则x>2ab。(2)若ab=0,则a=0。3、例: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若x>a2+b2,则x>2ab。(2)若ab=0,则a=0。(2)因为若ab=0则应该有a=0或b=0。所以并不能得到a一定为0。(2)因为若ab=0则应该有a=0或b=0。所以并不能得到a一定为0。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假命题解(1)因为若x>a2+b2,而a2+b22ab,所以可以得到x>2ab。解(1)因为若x>a2+b2,而a2+b22ab,所以可以得到x>2ab。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小结小结作业作业复习复习新课新课4、例,将(1)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及其逆命题的真假。(1)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若a2>b2,则a>b。4、例,将(1)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及其逆命题的真假。(1)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若a2>b2,则a>b。解(1)原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解(1)原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原命题:若a2>b2,则a>b。(2)原命题:若a2>b2,则a>b。逆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逆命题:若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逆命题:若a>b,则a2>b2。逆命题:若a>b,则a2>b2。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假命题假命题假命题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在真命题(1)中,p是q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在假命题(2)中,p不是q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在真命题(1)中,p是q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在假命题(2)中,p不是q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在真命题(1)中,p足以导致q,也就是说条件p充分了。在假命题(2)中条件p不充分。在真命题(1)中,p足以导致q,也就是说条件p充分了。在假命题(2)中条件p不充分。((11)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2)若)若aa22>b>b22,则,则a>ba>b。。((11)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2)若)若aa22>b>b22,则,则a>ba>b。。55、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55、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