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脏腑推拿按摩”流派考证编者按:在保定市“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特编辑此文,以提高大家对此疗法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推动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因笔者掌握的资料和写作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望同仁指正。“脏腑按摩”名词早已有之,但历史上一直没有以“脏腑按摩”命名的专门著作和相关的技法出现。自2007年段朝阳先生著述的《段氏脏腑保健按摩》一书面世并在“百度百科”上注释了“脏腑按摩”一词的概念,并根据“脏腑按摩”的定义,把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已有著述的、与定义内容相符的“骆氏腹诊推拿术”、“脏腑图点穴按摩法”和“段氏脏腑按摩疗法”三个流派归为“脏腑按摩疗法”,自始“脏腑按摩”或“脏腑推拿”一词才广为流传,并被群众和专业人士采用和认知。“脏腑按摩”的定义是:脏腑按摩又称作脏腑推拿,是指运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躯干部位(以腹部为主)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以及儿科等病症的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笔者认为此类技法称作“脏腑按摩”应该最为确切,因“按摩”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按则气血聚”,“摩则气血散”,“按为静”,“摩为动”,两种操作手法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聚一散,是此类技法的主要和常用两种操作手法,正适合于在人体的腹部操作,也符合1腹部的生理结构的要求。而“推拿”一词在明代出现小儿按摩技法时才出现,其最初主要用以对小儿按摩技法的描述,如明清流传下来的《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等书籍,多以“推拿”命名。“推拿”一词的在小儿按摩中的引用主要因为是小儿按摩的操作部位多在手和前臂,多用“推法”,又因小儿好动,故在按摩时需要一手夹持其手臂防止其活动以便操作,故称作“拿”,二者合在一起命名曰“推拿”。“推”和“拿”这两种操作手法因并不能发挥其在腹部治疗中的作用,也非各流派常用和主要手法,因此此类疗法称作“脏腑推拿”,应该有所欠缺。因今人已不同古人对文字运用要求之讲究,所以现在同用也无妨,只要大家知道二者表达的意思相同即可。至于何种按摩技法应归于“脏腑按摩”范畴,从“脏腑按摩”定义来看,应该主要包括以人体腹部作为操作施治部位的一类按摩技法,因这一类按摩技法除了作用在腹部的经络穴位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手法直接作用在腹腔内脏腑组织器官来发挥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这也是区别于“经络按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络按摩”在施治部位上多采用对四肢经络穴位的操作实现对脏腑功能的调理作用)。谈到“流派”,在这里我不得不将“流派”一说简介一下。无论医学还是其它门类,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流派”,必须应该具有“流派”的特性。作为“脏腑按摩”流派必须在“理、法、技、果”上有其独特之处,即“有独特的治疗理论或见解,有为实现自2身理论和见解的独特的治疗法则,有独特具体的操作技法和方法,有经过创立者和传承者多年实践和验证得到的治疗结果”,只有符合这些特点才可以说形成一个派别。目前,在国内流传并有影响的“脏腑按摩”流派主要有广东深圳骆仲遥的“骆氏腹诊推拿”、河北保定段朝阳的“段氏脏腑按摩”和王雅儒的“脏腑图点穴”、天津胡秀璋的“胡氏腹部推拿”(源于保定“安纯如腹部按摩”)、河南郑州鲁淑娥的“鲁氏腹部推拿”、山西运城杨德恩的“揉肚疗法”等等,这些按摩技法都应归属于“脏腑按摩”。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有着不同的历史传承,因而也应该属于不同的流派。如:“骆氏腹诊推拿”具有独特的腹诊方法,并有自己独特摩法;段氏脏腑按摩有“百病皆可从气论治”的独特原理和“翻江倒海”、“健脾和胃”、“疏肝利胆”等独特的腹部按摩技法;“脏腑图点穴”独有“澜门”一穴和腹部逐穴方通的操作法则;“揉肚疗法”以下腹部作为重点治疗部位的原理和操作手法等,这些流派在某些方面虽有相同之处,但各自又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各具特色,自成一家,大大丰富了中医“脏腑按摩”的内容。近年来,因笔者的兴趣和爱好,对流行于当前社会的“脏腑推拿按摩疗法”的发展时刻关注,并不断对国内的个个不同流派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