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九年级下册第26章第3节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是历年中考的热点,需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有关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思想。并学会合理解释模型,重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及其待定系数法,已具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另外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和体验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情感目标——了解数学理论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体现发展性教学评价。(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并合理解释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实际问题数学化过程•突破点:利用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实现数学化过程。•(五)、教法及学法分析•体现“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的教学理念,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方法——情景探究,师生互动•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二、设计思路:•1.实际问题的提出,说明引入二次函数模型的必要性。•2.树立用二次函数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3.通过丰富的问题情景,形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性策略和方法。•4.合理解释相应的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种表示法:(二)抛砖引玉,点明主旨:我们处处都能看见抛物线的踪影。如投篮球、打排球,踢足球、跳水等;在生活中有许多实物也是抛物线型,找同学举例子:跳绳、喷泉、隧道,涵洞,拱桥等等。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说明引入二次函数模型的必要性。(三)自主探索,实践新知:例1.某公园要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竖一根柱子,上面的A处安装一个喷头向外喷水。连喷头在内,柱高为0.8m。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根据图纸可知,水流喷出的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满足关系式y=-x2+2x+0.8(1)喷出的水流距水平面的最大高度是多少?(2)如果不计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为多少时,才能使喷出的水流都落在水池内?AOBAOAOyxy=-x²+2x+0.8最大高度顶点纵坐标实际问题与函数知识的对应配方得y=-(x-1)²+1.8由y=-x²+2x+0.8∴最大高度为1.8m喷出的水流距水平面的最大高度是多少?yxAOB水池的半径至少为多少时,才能使喷出的水流都落在水池内?析题分意:水池为圆形,O点在中央,喷水的落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AOyx最小半径线段OB的长度(B点的横坐标)∴最小半径为2.34m注意自变量的实际意义BC令y=0,即-(x-1)²+1.8=0则x的值为x1≈2.34x2≈–0.34舍去水池的半径至少为多少时,才能使喷出的水流都落在水池内?(2.236,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不合题意,舍去)5≈y=-x²+2x+0.8一个涵洞的截面成抛物线形,如图,测得当水面宽AB=1.6m时,涵洞顶点与水面的距离为2.4m,ABBDAE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离开水面1.5m处,涵洞宽ED是多少?是否会超过1m?3)一只宽为1m,高为1.5m的小船能否通过?为什么?例2yxO点题分析问题(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yxOyxO方法1方法2方法3EDBAyxO(0.8,0)(-0.8,0)(0,2.4)y=-x²+2.4点题分析问题(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415经过讨论,发现以顶点为原点或以A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简单EDBAyxO(0.8,0)(-0.8,0)(0,2.4)y=-x²+2.4(?,1.5)问题(2)离开水面1.5m处,涵洞宽ED是多少?是否会超过1m?离开水面1.5m点题分析415当x=1.5时y=EDBA0xy问题(3)小船宽为1m,高为1.5m,能否通过?能否通过?学生讨论y=-x²+2.4415EDBA0xy问题(3)小船宽为1m,高为1.5m,能否通过?当x=0.5时得y=1.46 1.46<1.5∴不能通过难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