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七年级下册6最后一课蒋海侠有人说:“爱国是长大以后的事。”也有人说:“爱国是英雄之举,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没什么意义。”其实不然。爱国离我们并不遥远。爱国就体现在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比如,热爱汉语,学好语文,就是很实际的爱国主义表现。不信,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去了解韩麦尔先生与小弗朗士这对法国师生在面临亡国时的特殊感受吧!新课导入1.了解小说的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重点)2.理解文中细节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3.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重点)学习目标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许多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剧本《阿莱城的姑娘》等。作者简介锯木厂()喧闹()踱来踱去()纵身()督学()郝叟()诧异()溜冰()钥匙()强迫()祈祷()哽住()jù字词注音xuānduózònɡdūhǎosǒuchàliūyàoshiqiǎnɡqíɡěnɡ征发:思量:诧异:喧闹:懊悔:旧时指政府向征集民间的人力或物资。心里想。觉得奇怪。喧哗热闹。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词语解释整体感知“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最后一堂法语课(或者说是“爱国主义教育课”)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文中哪些内容暗示这一背景?背景: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文中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布告牌”,以及结尾处提到的“普鲁士兵的号声”等,都暗示了这一历史背景。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开端)上学路上(发展)上课(课前、课中)(高潮与结局)宣布下课上课前上课后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害怕老师贪玩,不爱学习,经常迟到不懂事热爱法语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热爱祖国研读探究基础原因:小弗朗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体会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作用。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联想表现了小弗朗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如何理解文中第四段“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朗士一见到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话,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的穿戴有何特别?其用意是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他穿上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韩麦尔先生的讲话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①宣布“最后一课”,希望孩子们用心学习;②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③赞美法国语言。这些话鲜明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