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取代需求侧管理去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此后,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到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频繁使用的热词和重要的经济工作。但是,现实中有人则认为,中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取代过去的需求侧管理。这是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思路和宏观调控指导思想变化的一种误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中央高层每次讲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同时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所讲“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再到今年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见,中央高层为了避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执行过程中产生误解,每次讲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强调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都没有否认需求侧管理的作用,更没有说要放弃或取代需求侧管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是为了更灵活地适应需求变化。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构成的两大要素从经济学理论上讲,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有供给没需求,产品价值实现不了,企业无法进行再生产,经济不可能增长,更不可能持续;而有需求没供给,或低效甚至无效供给,则会出现短缺经济,或者造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浪费。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看,只有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数量上的均等和结构上的平衡,经济才能平稳增长。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会出现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会出现经济衰退,发生通货紧缩。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和消费外流并存局面,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目前经济主要表现就是供求错配的结构性失衡,“马桶盖之问”、“圆珠笔之问”、“儿童奶粉之问”……一系列制造业产品之问,说明现在我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供给侧,应该着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侧质量和灵活性,适应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升级,让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或驾辕之马。合理调节实现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需求侧和供给侧构成要素不同,进行管理的手段方式效果不同,必须两端同时发力,才能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有效增长。需求侧管理重在保证经济量的增长或一定的经济增速,供给侧管理重在保证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我国经济追求的是质和量的统一,两种管理不可取代。需求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即通常我们讲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当经济形势不好或者通货紧缩时,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扩大三大需求,使“三驾马车”尽量跑起来以拉动经济增长;而当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的时候,为了防止急刹车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就要想法抑制过热的需求,或者采取定向调控措施,实现经济增长以保就业。可见,需求侧管理措施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逆周期调节,是总量调控,关注的是短期效果。从供给侧看,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技术、制度、创新等要素供给禀赋与配置状况。这些要素供给的数量、质量以及这些要素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央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着力通过体制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