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彩开篇词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是为批驳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这个“突破口”,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驳斥了悲观论调。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反驳强劲有力。语言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突破方法:通过拟列提纲,理解文中“中国人”的所指范畴,继而深入探究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过程;通过“潜心涵泳,细品深味”这一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突破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自主质疑、拓展阅读,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通过语文活动“鲜花敬献民族魂”,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评价鲁迅名言或学过的鲁迅作品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本文的论证特色,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3.语文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kǎi)玄虚(xuán)脊梁(jǐ)前仆后继(pū)省悟(xǐng)倘若(tǎng)诬蔑(wūmiè)搽(chá)诓骗(kuāng)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诓骗:哄骗。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特产丰富。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2.文体链接(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