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目标复习巩固一、解释下列词语长烟一空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登斯楼也一碧万顷或异二者之为南极潇湘微斯人感极而悲者矣二、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景物欣赏朗读课文,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并按照“这一(几)句话写出了的景”的句式说说所写景物的特征,同时说说写景句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总分情感体验面对着不同的景,他们所触发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阅读课文,划出相应的句子,并按“他们观赏景物时的感情是的”句式作简要概括。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总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说说造成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情感体验面对上述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如何的?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请读第五自然段。作者之志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肯定“古仁人”,否定两种人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作者之志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品味文章语言美●美在骈散结合。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美在练字。例如:“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仁人之心立足文本,链接生活1.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以及它的教育意义。这是本文的主旨句。意思是我们应该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努力拼搏,积极进取。这句话表达的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尽管包含“忠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强调心怀天下,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2.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后人是一种鞭策。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举出几例吗?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010河南]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