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料卡片】1.本专题的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2)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3)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基础知识梳理】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但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2)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3)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4)西学东渐的影响,使西方科技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2.代表:(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2)魏源:《海国图志》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抗西方列强,战胜敌人。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新思想的实践——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2)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背景: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2.维新变法的概况(1)背景: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2)目的:救亡图存和资产阶级的利益(3)武器: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4)对象: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5)内容:政治上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3.代表代表主张共同点康有为①1895,“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②1898,《孔子改制考》,用孔教民义提出变法要求③变法期间,策划新政⒈反对君主专制⒉主张君主立宪制⒊变法图存⒋发展资本主义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进化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