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兰亭集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主预习、诵读,初步感知文意。2、课堂上强化翻译,完成相关字词句的积累,同时重视诵读,为下一步深味文意及写法打下基础。3按照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老师小结的步骤完成对文意框架的把握、哲理思辨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赏析。4、引导学生按行文脉络背诵课文。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二、预习自测题1、给下边加横线字词注音:癸丑会稽禊事激湍流觞曲水管弦游目骋怀形骸若合一契嗟悼彭殇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意思: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惠风和畅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趣舍万殊及其所之既倦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能喻之于怀5、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善书法,被后世称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6、文章感知:文中第段叙事写景,第段抒情议论。记叙了的事情;描绘了的景象;表达了的情感;阐发了的议论。三、补充材料1、王羲之书法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稍长四处游历,见得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作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羲之的楷书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行书与草书一样,本是在文字的具体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自然产生的“急就章”。王羲之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今观其书,的确俊逸遒劲,笔势纵横,在用笔、结构、点画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全篇看来,纵则有行,横则无列,气韵生动,笔意畅通,给人以神采飞扬、起伏跌宕之感。到了后世,书论者对他更是推崇备至,无以复加。梁武帝萧衍称赞其书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2、关于书的“序”和“跋”序:附在文章或书籍前面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或陈述作者写作经过、宗旨的文章。又作“叙”、“序言”“引”。跋:附在文章或书籍后面补说正文、评说内容,说明写作过程、心得体会及相关考证的文章。又作“后题”“题后”“后序”“后叙”。“序”和“跋”的体材,有的近似于论说文,有的近似于记叙文,还有的很像抒情散文,不管抒情也好,叙事也罢,都有议论评价渗透、包含其中。“序”和“跋”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对正文进行说明、评价,但在语言上却略又不同,“跋”是对“序”再作补充,所以一般都写的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课堂探究一、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活用情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映带左右一觞一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妄作二、判断下列特殊句式: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悟言一室之内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三、做课后第二题及下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