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按照教材的顺序应该是先进行科技文化的教学,再进行时代风尚的教学。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将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有话可说的时代风尚提到了最前面,并且将时代风尚的内容采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讲服饰时不仅讲胡服,也讲男装,不仅讲服饰还讲妆容。这样的处理不仅化难为易,也使历史更加丰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奠定良好的基调。在这一环节学生了解唐朝人的美食、服饰、妆容、娱乐生活,从中感受到唐代开放、中西互通、民族融合的生活特点。同时以《唐景龙四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为例印证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有引进也有走出。从生活的流行引导到文学上的流行就是诗歌的繁荣,自然地进入第二块品析万篇华章的学习。通过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分析感受文学创作深受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的影响并以点带面感受唐代的诗歌繁荣并分析原因,通过结合社会热点和“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句唐诗,并说明理由”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不仅是我国文化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三块追寻卓越科技,以这么多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与一项科技发明有重要关系自然过渡到科技。在讲述科技时突出《金刚经》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感受古人的智慧树立民族自豪感。从雕版印刷术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火药、手工业、农业技术、天文学,让学生感受到唐代在众多科技领域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诗歌科技都是文化的范畴,当然文化不仅包括文学、科技还涉及到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等等,虽是点到为止,但有利于学生形成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通过以上学习,学生感受到这一时期唐代科技发展呈现出领域广泛、领先于世、影响深远的特点。再进一步对唐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进行了综合探究,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并树立论从史出历史学习素养。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主席就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唐朝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正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本课的设计由古及今,学生从时代风尚和科技文化两个维度感受盛唐气息,不仅树立了民族自豪感还从中得到历史的启示。而且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二课的结束框,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再说唐朝印象的活动环节,使同学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了解盛唐气象。2、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与社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构成。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感受时代风尚”环节中通过文物资料、史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唐代人的衣、食、娱乐,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途径和能力的落实与提高,这是学生习得的具有本学科特征的一种能力。包括第二环节中李白和杜甫生活年代通过年代尺的方式呈现也是本学科能力培养的一种体现。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也很关注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学习科技不仅讲雕版印刷术、火药,我还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筒车、曲辕犁农业技术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也补充了天文学,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唐代科技创新成果体现在各个领域。在讲完文学、科技后列举其他文化领域的成就,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唐代科技文化的繁荣,精彩纷呈。在品析文学和时代风尚时讲到诗歌在今天仍然流行“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句唐诗”及“在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没有唐代时代风尚的影子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传承与延续。在讲文明交流时点出互通、在讲唐代社会开放时既讲引进来又讲走出去,让学生意识到要辨证地看待问题。合作探究环节既提高学生合作协调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在学生分析唐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时要求学生史实论证,在细处落实贯彻“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