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陕西汉中高二期末)成立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A.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B.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C.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知,时务学堂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故选C项。根据材料“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学通中外,体用兼赅”可知,时务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并不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2.(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个例,“矛盾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对变法改革的决心,但也体现出他的固执和缺乏变通,不能有效争取更多实权派的支持,这表明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着失败危机,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开始于1898年,此时还未改革,C项错误;变法思想并未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3.(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中曾指出:“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B.民族危机加深,出现变革契机C.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D.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答案B解析材料“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说明,谭嗣同认为清末同战国时期一样,在社会矛盾激烈的情况下会出现变革的契机,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并未反映,均排除。4.(2019·江苏盐城高二期末)《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主张效仿日本,实施君主立宪制。这表明维新派()A.放弃了变法维新主张B.逐步向革命派转化C.以开发民智作为终极目标D.坚持建立近代国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主张效仿日本,实施君主立宪制”,这依然坚持了维新变法时期的主张,排除A项;梁启超认为通过“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可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种方式不属于革命手段,排除B项;开发民智只是其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不是其终极目标,排除C项;梁启超最终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即实现政治制度的近代化,D项正确。5.(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变革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B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但非暗中操作,更未适应革命潮流,排除A、C两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及史实,排除。6.(2019·天津高考)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03年”“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可知在清末的时候已经有中国人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了,但因为革命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