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第I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道,共60分)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广东新语》:“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土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A.精耕细作B.以家庭为单位C.刀耕火种D.生产方式落后3.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4.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5.以下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A.使用耒、耜等生产工具B.犁壁的发明C.铁农具的使用D.曲辕犁的发明6.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D.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7.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8.与“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的历史人物活动相关的是A.在秦国改革“废井田,民得买卖”B.在齐国改革实施“相地而衰征”C.灭六国,统一天下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9.郭沫若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D.客观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1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1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12.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区域西汉唐(752)南宋明朝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淮河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A.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B.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D.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13.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器B.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C.元代景德镇成为瓷都D.明清时期,瓷器和丝绸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14.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15.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B.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