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扫描版)高二三校联考语文答案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过于绝对。原文有限定语“以往一度禁止”。故选B。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越来越浓”于文无据。故选A。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项,“雅俗分明”曲解文意。故选C。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时要注意运用以下一些具体方法:找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本题划线文字的大意是: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且潮湿,自认寿命不会很长,况且政治上不得意,到湘江时,写了《吊屈原赋》。可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虚词断开。“既辞往行”是一个连动式的谓语,不应断开,可以排除CD;“意不自得”语意较为完整,可以排除B。故选A。5.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要仔细分辨选项,然后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表述有误,“说”不是臣下向君王、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看法的文书。故选D。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通读文本,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仔细辨析。本题中,B项“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贾生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故选B。7.(1)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2)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担任他的老师。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本题中的关键点(1)补充省略的成分“皇帝”,“议下”译为“使臣子商量问题”,“为”译为“替、给”,“所欲出”译为“想说的话”;(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是判断句,“爱”译为“宠爱”,“好书”译为“喜欢读书”,“傅”译为“担任老师”【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闻名全郡。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