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画家笔下的质感》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湘美版七年级下册课本第三课的授课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编写,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方法的研究、学习,了解绘画艺术语言,并运用于造型表现活动,关注生活中的景物,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二、学情分析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及写生经验,但素描基础相对薄弱。他们知识面比较狭隘,对美术语言的专业表达比较欠缺。要采用多种手段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感认识,增强绘画技能。他们富有朝气,接受能力很强,所以借用视频、微课等多媒体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绘画中质感的表现,能够理解并形象地描绘物体表面质感给予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质感表现来表达美术作品主题,尝试进行主题创作。使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优秀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生活、讴歌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质感特征,体验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教学难点: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物体特有的质感。四、教学方法:微课讲解法游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对比观察法五、教学准备:教具:眼罩、石头、陶瓷罐、毛皮、木头、毛绒玩具等学具:各种毛绒制品、水果、树叶、羽毛、树皮、石头、玻璃杯等六、教学过程:模块一:了解质感1.活动一:触摸感受请一位同学上台蒙住眼睛,组织猜物游戏,其他同学观察。①石头②陶瓷罐③皮毛④木头提问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一摸就猜出物体是什么?生:物体表面给人的感觉不同师总结:因为物体表面有的软、有的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这种感觉也可以称为物体的质感。质感是指触觉或视觉对不同物质的特质的感觉。(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2.活动二:欣赏辨别PPT课件呈现高清图片:石头、树皮、钢铁、玻璃、皮毛、羽毛、引导学生说出物体的质感,和带来的不同感受,体验质感的个性与共性。师总结: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物体有着不同的质感,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大千世界物体的质感丰富多彩,画家们用他们敏锐的双眼也捕捉到了这一切,并用画笔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导入课题《画家笔下的质感》(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感知物体质感,以及不同质感带来的不同感受。)3.活动三:名画赏析①出示油画《父亲》,老人皮肤的质感是怎样的?试着猜猜老人经历了什么?学生猜想,说出自己看法。师总结:可能是经历的几十年的默默耕作,皮肤日渐干枯,反映出农民们的艰辛,以及坚强的品格。②出示《根》,这幅作品中刻画了什么形象,你联想到了什么?生答:黄土高原。黄土山体呈现褶皱般的结构,像大树的根。画家是如何表现质感的?他们想表现什么主题?生答。师总结:就像那位老人一样,我们的黄土高原也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冲刷,才累积成现在这个样子,而这千百年来,我们人类也一步一步的孕育出了自己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正是建立在这片黄土之上,教育着我们要牢记文化之根,这就是画家想表达的情感。③出示油画《任弼时》,画家画了哪些质感强烈的物体?生答:旧军装茅草屋、石头地、大树、野草等。师问:这些物体在质感上有什么共同点?生答:粗糙、纹理繁多。师问:通过质感的塑造想表达画家什么样的情感?生答。师小结:在艰苦的战争中,仍然保持着理想的革命者的形象。教师归纳总结:这两幅作品都采用了写实的技法,在绘画表现中质感是通过描绘光影变化及物体表面的纹理等手段获得的,包括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表现手法等因素。这些作品都是油画,画布和油腻颜料本身就能产生特殊的肌理,所以油画在写实表现时具有优势。师问:画家为什么如此强调质感的表现?生答。师小结:通过对物体质感的细节真实描绘,更好地突出作品的情感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设计意图:教师展示了画家笔下的三幅油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