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应该“扯点别的”——新课标下的“大语文观”探微樊宝玲内容提要:大语文观认为,生活即语文。也就是把语文教学放入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无论课内课外,都要重视和社会语言实践结合起来。然而,在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安全教育的现状下,语文教师很难有条件将学生带到生活中去。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将生活引到课堂上来。如何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在这里提出:语文课堂上应该“扯点别的”,就是在课堂上渗透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领悟到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激励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中去挖掘语文学习的窍门,魅力,引导他们从身边学习语文,从细微之处解读语文。关键词:大语文观生活语文课堂效率学习兴趣教书育人正文:在学习《祝福》这节课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提出问题:“祥林嫂和小她十岁的丈夫之间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个问题虽然与本课的教学任务无关,也与本文所要探究的作品的反封建反礼教主题相去甚远。但是站在纯人性的角度来讲,祥林嫂和同她生活了很多年的丈夫之间究竟有没有感情,这是我们不得而知的。可是我想抛开反封建的思想,从纯人性的角度来解析一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于是我脱离课本教参,与学生“扯了点别的”。我给学生讲了07年年底非常火爆的一部电视剧《闯关东》中的一个情节:鲜儿与未婚夫闯关东走到一个小镇时,她的未婚夫身患重病几近丧命,这个柔弱却坚强的女子选择了卖身救夫。于是鲜儿把自己卖给了当地一户乡绅人家,给他们家那个七八岁的傻儿子当了媳妇。傻儿虽傻,对鲜儿却非常好,他保护鲜儿,不让他的爹娘打骂她,好吃的好喝的也留给她。鲜儿与善良的傻儿之间固然是没有爱情的,但是相互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便也磨合出了一种类似亲情的感情。这样一扯,学生便明白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仅仅是以前在教科书上学过的单纯的阶级感情,还有很多更珍贵的东西,让人们维系着彼此之间的感情,比如信任,比如包容,比如相互扶持和支撑。下课之后,来班上听课的一位老师给我建议说,这节课没有必要这样“扯点别的”,因为我所说的内容和课文无关,和我们所要探究的人物形象,所要剖析的作品主题无关。是的,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扯点别的”的状况:时事政治、体坛快讯、历史事件,常常会被我“扯”到语文课堂上来。“扯点别的”实际上就是我的一个大语文观的思想践行。大语文观认为,生活即语文。然而,在学校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的现状下,语文教师很难有条件将学生带到生活中去。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将生活引到课堂上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的做法是将语文课的讲授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的魅力,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从而热爱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扯点别的”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中乐,乐中学。语文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科,怎样上好一堂课,并不是看看课文,读读教参就能完成的事情。它对我们有太高的要求。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渐确立。而这风格的确立有和平时注重积累,大胆地在课堂“扯点别的”分不开的。首先,大语文观的第一要义是大教材观。“扯点别的”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积累了解更多本学科以外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并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旨内涵等。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俗话说:“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认识、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语文。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杜甫作品充满着的浓烈的爱国情怀忧民思想,就必须谈到杜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课堂上,我花了一部分时间来“扯”历史。我提及杜甫创作的繁盛时期大概在755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