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时间观试析——兼与基督教比较内容提要:佛教的时间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循环时间观,以生死轮回为主要表现。2,从根本上否认时间的价值。3,承认时间的真实性,但为时间划出界限,也就是将时间限定在现象界,而认为在本体界是没有时间的。佛教的时间观是与其教义息息相关的,它与基督教的时间观正好相反。基督教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有开始,上帝创世才能成立;基督教肯定时间的价值,末日审判才有意义;基督教的传统是内在时间观,否认时间的真实性,认为时间是虚幻的,只存在于心中和生命过程中。关键词:循环时间观历史时间价值“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1]奥古斯丁的这段名言约略可以反映出时间作为哲学问题,长期以来带给人们的巨大困惑。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是再明确不过的东西,人们几乎时刻都在使用它,但是,也没有比时间更模糊的东西了,现在,时间已经成为科学和哲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宗教(包括佛教)对于时间亦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应该承认,在时间问题上,佛教进行的有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并不多,这或许与佛教相对不那么重视思辨有关。《杂阿含经》卷34和《中阿含经》卷60《箭喻经》都记载了,外道沙门曾经问佛陀十四个行而上的问题,包括世界是常是无常、有边无边,如来死后是有是无、命与身是一是异等,佛陀对此不置可否[2]。时间问题是高度抽象和思辨的,对于佛教来说,大概也是属于应该“搁置”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有终极追求和终极关怀的思想派别,佛教不可避免的要对时间有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对佛教教义中的时间观进行梳理,并对其最基本的三个观念:“循环”、“否定”和“真实存在”进行分析,同时与基督教的时间观进行比较。一循环时间观佛教对时间最明确的观念就是“循环”,佛教的基本时间单位——“劫”——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概念。劫的梵文是Kalpa,表示极其久远的时间。《释迦氏谱》说:“劫是何名?此云时也。若依西梵名曰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此一大时其年无数。”劫分为大劫、中劫和小劫。世人寿命自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此各为一小劫,和为一中劫。宇宙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每时期包括20个中劫,通称“四劫”。由此可见,劫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概念,用循环的概念表示的时间,必然就是循环的时间。所以,佛教徒将时间想象为封闭的环形,一圈一圈,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循环时间观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集谛中的“业报轮回”——中有充分的体现。人生为苦,而苦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忍受无始无终的果报,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心地观经》中说:“有情轮回六道生,有如车轮无始终。”《瑜伽师地论》卷52说:“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循环流转,生生不已,永无尽头。佛教将时间分为包罗万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一切众生在此三世中轮回往复。所有的派别——无论它们之间的教义差别有多大——都一致强调“空”和“无”,佛教总是讲无常、无我,“无常”就是法无常体,没有独立的、永恒存在的事物,“无我”就是我不常在,人也不是独立的、永恒存在的实体,而所谓不“独立和永恒存在”,就是在时间中不断的循环、不断的变化,任何具体有形的存在物质因为在循环的时间中,所以其本身就包含了毁灭的因素,时间必定会毁灭一切,在时间中没有任何坚固的、稳定的、不变不动的永恒之物,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因为一切都是循环的,所以“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新的事物产生”,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是真正消亡的,一切生死只是变换的存在形式,肉体腐朽了,神灵却不灭。佛教就这样很容易的为自己的“神不灭”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观点开了门。既然循环的事物中无生无灭,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万事万物都不是实存,于是,佛教的“空”成为了必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