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红色文化,推进学校德育建设摘要:为了培养和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创建具有红色特色的“人文校园”,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近历史,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把口号转化为行动,使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理念红色精神潜江市熊口小学始建于1935年,原名钟台书院,是一所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革命传统老校。现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60人。一直以来,以“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型、学生有特长”为办学目标,建树“文明、规范、求实、创新”的校风,“博学、爱生、乐教、善导”的教风,“修身、立德、勤学、善思”的学风。党的十八明确提出教育要起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在学生中贯彻落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鉴于此,我校近两年把党的教育宗旨和本地的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学校德育系列活动中,建立健全了立德树人系统化的育人机制,让学生真正受到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并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作用,从而使青少年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潜移默化本土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潜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孕育了许多革命人才。仅近百年来,就有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辛亥革命先驱、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部长李书诚,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革命团体“日知会”总干事刘静庵,还有我们熊口镇著名的“红军街”。红军街,原名叫后街,位于熊口镇的中部,该街呈南北向贯穿整個熊口镇。它有500米长,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它的名字是贺龙带领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在这条街道上战斗和驻扎的。现存1930年所设红军街的领导机关共计48处之多,均保存较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校充分发挥宣传橱窗、文化墙、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主阵地的作用,引导健康向上的红色校园文化气氛。利用学校地方课程由班主任、课任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历史影片,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学校要求每天下午的课前唱一首红歌,每周一学校都举行了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并定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和娱乐:聘请镇文化站书记、熊口红军街团部陈列馆馆长分别为学生作有关潜江老区革命事迹的报告和讲红军故事,使学生了解了先辈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团队精神、牺牲精神、实干精神。努力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让校园里的青草树木闪烁着红色的影子,让师生的言行反映红色的灵魂,让校园永远充满红色的气氛。二、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红色理念,积累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红色文化的宣传不仅依靠隐形的传播,更离不开课堂上的教学传播。学校要求语文教师每周教学生读二首红色诗词,每月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每学期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音乐教师专门负责教授学生唱3首红歌,并于去年举办了“唱红歌迎国庆”歌咏比赛,让学生在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师应根据每一堂课中的革命军人的标准,从队列、跑、形体、仪表、纪容等六个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学会坐如钟声,站立如放松、行如风,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美术教师每期要各安排两次以上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个活动,红色文化充满了校园,花香芬芳,硕果累累。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渗透红色文化理念,有效实施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三、组织社会实践,耳濡目染红色精神,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课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课题组陆老师和其它教师组织了学生走访了红军街团部、孙桥襄南军分区、新四军五师第十五旅、红二边团部、襄南军分区司令部、熊口马场肖家祠堂的洪山公学等。踏上红军街青石板路,学生来到红军街遗址红二军团团部。讲解员将红二军团在此驻扎、设立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