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优秀社团文化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管窥社团文化是指学生社团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文化环境、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环境、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是学校社团物质内容与意识形态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社团宗旨、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认同感、社团精神、社团品牌等方面”。作为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发性群众组织,社团文化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心理调适、个体社会化、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创新的重要方向。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由于较短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较浅,相关政策和管理体制仍较混乱,导致社团文化整体发展水平与品位偏低的现实。同时作为一种独特教育类型,其服务对象具有“文化水平偏低”“智力类型特殊”的特点。因此,如何推进具有职教特色的社团文化创新,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实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系统理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系统内外部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它依赖于系统内外部要素的合理组织与有效运行。学生社团文化创新更是如此,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文化堪忧的现状,构建包括环境氛围、管理制度、人事机制等要素在内的外部运行系统,以及包括社团价值观塑造和品牌经营要素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实为其创新发展之应然选择。一、环境创新:改善社团文化的发展氛围首先,应重审社团活动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国外学者德利克和特鲁姆早就提出“社团活动是一种必须与一般课程及选修课程相平行的第三课程,它在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必须予以重视。然而在我国多数职业院校中,学生社团仍被作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种非主流文化、学生兴趣活动而被搁置在正式课程教学计划之外,很少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基于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特点,管理者有必要在社团活动课程上寻求突破,科学认识学生社团在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和校园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把社团活动课程作为一门除专业课和文化课之外的“第三课程”,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完善方案,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其次,须加强对社团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是有其特点和规律的,推进社团文化创新首先必须进行社团发展理论研究,科学把握职业院校社团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社团文化创新提供理论和方向指导。为此,职业院校应制度化社团发展规划、定期召开社团文化发展工作会议,探讨解决社团发展难题。设立学校层面的社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聘用专门研究人员进行经常性理论研究,为学校决策和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建议并给予指导。再次,学生社团是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进行社团文化建设还必须注意学校党团组织的正确引导。当前普通高校大力开展的党团组织进社团值得借鉴。职业院校应重点通过校团委的组织领导、学生社团内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党员干部参与社团管理三种方式来推进。积极发挥校团委专职干部的监督指导作用和评价改进作用,切实建立社团层级制党团组织体系,真正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社团内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与规范管理,正确引导学生社团文化保持正确的政治思想立场和发展方向。此外,还应为社团文化发展提供充分物质保障。良好充分的物质条件是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健康运转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品位社团文化的打造离不开充分的物质条件。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有限,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解决物质条件问题是一项挑战。基于职业院校社团发展实际,可重点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建立规范合理的学校社团发展保障制度,设立专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经费完善资金供给,并协调后勤部门制定活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