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网络生活中健康成长——学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是我们进行学校网络德育研究的共同体。——同伴教育是一种比较适合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由学生中的网络高手组织起来,参加建设和管理的校园德育网站是学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得天独厚的天然平台。随着中小学生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学生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是一种假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上网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真切感受网络魅力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这柄“双刃剑”对学校德育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现实学校道德规范的冲击。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未成年人正面临着网络的严峻考验。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怎样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让他们在网络生活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研究课题。一、教育的着力点:了解学生的需求,理解学生的苦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之所以非常喜欢上网是因为网络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首先,孩子们需要朋友,网络能满足他们交友的需求。在我们所调查的“你愿意对谁说知心话”的九种人中,朋友被排列在第一位。孩子们在充满竞争和学习压力的现实生活中缺乏交流,找不到知心朋友,他们感到内心的孤独和无聊,这种状态成为他们走入网络寻求发泄和认同的原动力。一个高中学生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学生网聊心理,到网吧去“卧底”,得出了充满理解和同情的结论:“我们的同龄人们是在用聊天和游戏调节心情,减轻压力。”其次,孩子们需要在玩耍中获得成功感、认同感,网络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时尚的个性人物、强烈的视听效果、激烈的比赛竞争和血腥的搏斗场面,能够带给他们无比的兴奋、满足和成功感,这是他们喜欢甚至沉迷网络的主要诱因。事实提醒我们:采取强制和命令的办法,非但不能帮助学生,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更深地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迷于网络。这就给社会、学校和家庭提出了共同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外网瘾的孩子为什么少?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让孩子感兴趣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健康的教育环境?2020年的一天早上,我在欧洲考察的路上,看到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湖边进行帆船训练,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五颜六色的帆船和孩子们的欢笑,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画面,我也情不自禁跳上了船和师生们共同玩耍,如同回到了童年。在身心陶醉之余我不禁感慨: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有这么开心,生活能有这么丰富多彩,他们还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建设更多的像北京十一学校“红旗飘飘”这样优秀的绿色网站去引导孩子们健康的网络生活呢?网络是一个教育的阵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掌握主动权,让网络为学校教育服务。近两年,我们开展学校优秀德育网站的评比挂牌活动,宣传校园绿色网吧的有效做法,推动学校德育网络的建设。许多教师以朋友的身份,通过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网上游”的孩子们实际上非常渴望交流,渴望与人沟通。除了上网玩游戏,他们也很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参与其他一些更有益的课余项目。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更适合他们发展的、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和成长需要的环境和条件。相反,孩子们学习压力大,活动范围小,生活枯燥,缺乏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开展活动进行疏导是比一味地强制更为高明、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学校德育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应该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服务。二、教育的目标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能力上下工夫,使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自控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告别网络,而是要让他们有节制地上网;不是为逃避现实才去上网,而是要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在网络中获取和交流真正需要的、有意义的信息。这就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