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目: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学院:传播学院专业:新闻学学号:2012010478姓名:刘霞班级:9班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摘要】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切实抓出成效,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关键词】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古老恒久的话题,自人类有历史以来,人们便开始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公平正义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平正义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仇官事件,背后的症结常常被归结于公平正义的问题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平正义问题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特征:民主法治、第1页共28页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如此看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平正义。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公平正义体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与社会制度的属性紧密相连。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由于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不同,公平正义徒有其名。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解决了人与人不平等的根源问题,为公平正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但在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同时,前进道路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条件。[1]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当是人人共享社会财富并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自己的社会,这需要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第2页共28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我们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此,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