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的实践与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综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学校那一套简单的“教与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化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对新形势以及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被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来。这不仅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学校社团的组织模式,积极探索中学社团如何增强学生自主成长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更新学生社团理念(一)以“学生为本”为核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各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激烈,而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竞争处于基础地位。为此,学校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中学社团作为一个挖掘学生潜能和发展学生特长的平台,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中学社团的发展,使社团在学校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二)以“两个加强”为指导首先,要加强学生社团的理论研究。中学生社团的发展及社团的管理,在我国中学管理研究中目前还是一个比较热门、比较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社团规模的逐步壮大,如果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就导致社团管理水平较低,学校应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中学社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社团理论研究体系。其次,要加强社团的规范化管理。中学社团是一种自发性的组织,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的更好认识,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从现有社团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制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不完善、许多学校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依靠老师来指导。因此,学校应加强对社团的科学管理和引导,优化和完善社团管理章程,使社团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三)以“三个培养”为导向第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如现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其个体主义和现代化取向也日益增长,更加追求一种自我的舒适与快乐。对这种取向如引导不好,极有可能在青少年中产生一种极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主义和损人利己主义。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利用社团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要符合他们的需要又要高于他们的需要,既要顺应他们的需要又要引导他们的需要。如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到市内敬老院送温暖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敬老、爱老”意识;杜陵文学社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培养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一般认为,能力的养成除先天因素外,后天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而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则主要取决于个体所经历的社会化程度:个体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社会制度、物质生活条件等。社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使其个性、才能在这个舞台得到充分展现和提升,如喜爱话剧的可参加话剧社,热爱计算机的可参加信息技术社团,还有篮球队、舞蹈、乐队等多种形式的社团,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原则。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由学校单一性走向多样化。为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对琳琅满目的各类社团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兴趣和参与意愿。通过社团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丰富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