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摘要:医学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德育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目前各医学院校已将开设各类医德教育课程,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改进我国医学人才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医学伦理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1-0261-0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道德取向逐渐发生了改变。虽然大多数医务工作者能自觉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以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奋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但是仍有不少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医德医风败坏,被人民群众所不满。据相关部门报道,在所有医疗纠纷中由于专业医疗技术产生的事故不到30%,而超过70%的事故是由医德医风造成的。医学院校是为祖国培养医药卫生预备队和生力军的主要地方。医学生的思想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道德。医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促使其形成稳定的医德品质,并在日后的职业实践中转化自身的医德行为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极为重要。一、国外医德培养现状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在1992年由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C.Boelen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即医生应当是保健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社区领导者和管理者。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明确规定医生的任务是:“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医生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医生还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许多国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认识到仅仅关注医学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业知识而忽视除此以外的教学目标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进而在教育改革法案中都明确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专业人才。很多医学院校也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课程增加了医学伦理、卫生经济、心理学、社会学、社区实践等,并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专业教育的始终。二、我国医德培养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1.医学生德育教育缺乏延续性。据有关调查显示:不论在哪种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50%左右的医务工作者对医学伦理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了解一点”的水平上,医德的内涵和精髓在医学生的理性认识上只是昙花一现。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在整个医学生培养体系上,仍然缺乏对从事医疗行业人员进行有关医德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机制。在我国,医学生在完成在校教育后,大部分不再接受继续教育,这部分学生步入社会、步入医院后,更加注重医学专业技术的提高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自身对医德教育的继续学习已越来越少。加上有的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致院内定期安排的讲座中都以业务讲座为主,很少涉及医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忽视了医德的继续教育。2.医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医学院院校的招生也进一步扩大,而师资队伍的扩大却很有限,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班上课,授课效果不佳、质量不高。目前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是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主,辅之以两课、医学心理学等少数课程。大部分承担医德教育课程的教师并非专业老师,而是由毕业于人文社科或医学专业教师兼任,固定的专职教师较少。教师队伍结构也越来越年轻化。这些都会导致任课老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地把握一些重大问题,因而在讲解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使讲解更具有说服力。3.医学生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长期以来,在德育教育一直存在这样的观念,即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学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