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探索“人文德育”有效途径的思考【中图分类号】G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02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養的质量,是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而学校德育实效性并不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德育要摆脱当前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集合本学校实际,挖掘传统、特色、文化、人文等因素,努力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创新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人文德育的最终目标。一、人文德育的内涵美国著名的演说家,企业家,教育家博恩·崔西说:“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由此看出目标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目标——“人文德育”的内涵。“人文”,《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它蕴含在诸多领域之中,仅教育而言,它就有人文素质一说。即人文的礼仪素养和品德。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其要点是:其一,它关注的对象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其二,它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其三,它包含一种德育观念,包含一种育人的倾向。“德育”,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德育和人文的关系上看,德育是对人文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德育具有人文思想的内蕴,人文可以通过德育加以传导。具体表现第一,德育中的人文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第二,德育中的人文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合。第三,德育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我们认为“人文德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坚守人文情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沐浴着人文情怀的光辉,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得到愉悦,人性得到完善,进而推己及人,影响社会,促进和谐、推动进步的教育。中山实验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立足校本,将“创造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人文见长、多元发展’的实验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定位,并从人文管理、人文德育、人文课堂等维度诠释和建构特色学校。因此,我们对“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人文德育”的理解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根本,以成就美好人格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切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模式。二、当前学校德育困境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为了追求发展,而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的首要位置。处于转型时期的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不断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而对于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不能迅速、有效的屏蔽和监管。这样新时期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的德育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建立,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技发展的迅速,各类信息的共享膨胀,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质多元,而传统的学校德育却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显得呆板低效。第二,中学德育与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一致。在学校德育主导的价值理念与中学生眼见的社会现实有较大差距。学校德育的正影响被来自于社会的负影响做低效。第三,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多元化一个表现就是价值选择更加自由化,自主化。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育需要考虑更多的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并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社会问题加剧,伦理道德混乱,学校德育危机的紧要关头,重视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德育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发展趋势。三、学校特色文化与“人文德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德育富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德育的优化与实效的提升离不开人文教育。当前,学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