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打造世界品牌缺什么人才?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的信息显示,目前工程机械行业从业人员30多万,科技人员3.3万人,一线专业技工17万左右。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采访,多家企业谈到了缺少各类人才。创造世界的民族品牌,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这对于充满竞争又充满挑战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为人才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在管理学上讲的“池鱼关系”,说的是养鱼的空间大,鱼会生长得快。解读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思路,就会发现,“中联不断地打破旧有束缚,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中联重工这几年在不断地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当研究院体制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时,就开始科技产业化尝试;当面临旧体制的制约时,就开始股份制改造;当企业战略与运行不匹配时,就开始流程再造;当国际市场日趋高涨时,就开始企业与国际的全方位接轨⋯⋯从孕育之初便和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山河智能,在发展中更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2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孟武说,一方面依托学校和研究所的博士、硕士生导师以及不断更新的博士、硕士生群体为企业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其他企业很难具备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和公司双重环境的熏陶下,得到了理论培养,也获取了实践机会,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不少人毕业后留在山河智能,成长为技术主力和管理新军。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清华说:“不仅仅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造就品牌企业对人的要求还更高。”来自柳工管理层的理念是,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柳工股份总裁曾光安说,在柳工,“老外”可以坐上副总裁的位子,柳工国内外分支机构里更是放眼全球招聘人才。上海三一科技研究院院长刘金江原是某挖掘机厂的总工程师,加盟三一后,他的研发和创造领域由原来150吨的履带起重机,到400吨、900吨、1600吨的履带起重机。刘金江说:“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造就扛起自主创新责任的特殊人才有人说,三一的人才有“阳澄湖”效应。江苏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是蟹中极品,吃蟹的人几乎不用看,单凭“阳澄湖出品”,蟹子的卖价就会倍增。把三一员工比喻为“阳澄湖大闸蟹”,意思是三一员工在业内“吃香”,不仅是“蟹”质好,更是其来自三一这个“阳澄湖”。3尽管业内人不认为三一员工与阳澄湖大闸蟹的效应说法准确,但在三一,向文波和易小刚两个人确实是三一重工的“重量级”人才。向文波,三一集团执行总裁,被福布斯排行榜称为“打工皇帝”。在三一,他只是经营者而不是持股人。他引起业内关注与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他强势介入徐工并购案——2005年10月,以资金为背景的凯雷公司从竞购徐工的30多家国内外企业中胜出,宣布将出资与20.69亿元人民币等额的美元购买徐工机械82.11%的股份,另有两个6000万美元的增量投资将陆续注入徐工机械,最终合资公司凯雷徐工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得知这件事,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上接连发表了十几篇提出意见的文章。徐工并购案搁浅,向文波出名儿了⋯⋯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曾对记者说,当时我们也想过把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说出来,但出于各种考虑,也碍于业内的面子,我们最终没有像向文波那样站出来坚决表态。日前采访中重提徐工并购案,三一重工副总裁何真临说:“与有100多年历史的国外企业比,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商业策略还显得很幼稚⋯⋯如果20多亿元就卖掉了龙头企业,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又值多少钱?我们不得不说。”易小刚,1995年还是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一名室主任,由于三一的邀请开始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接触混凝土拖泵。他最初的设计是一个替换不同管子的可以旋转90度的阀门——那是三一的第一个专利。接着他设计出了型号为60A的三一混凝土拖泵。随后,他与北京原有的一切安逸生活决裂,进驻三一在长沙的工棚。4使他印象很深的是,在高达406米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混凝土还没有送到200米,三一的泵就送不动了。他当时就说:“问题出在管道的密封处,而不是泵的原因。”于是,在现场他改换配件,让泵车重新工作⋯⋯易小刚是那种为理想和未来着迷的性情中人。想起一个曾经差一点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