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宋词的体会五常二中田玉彬学习宋词的体会五常二中田玉彬宋词,给我的印象就是美丽的意象、是妙不可言的词曲花园,不管是闲愁还是凄怨,不管是怒放还是凋落,宋人都用美丽的词语把示了出来,宋词的艺术魅力,让人难以抗拒,它营造出的朦胧、晦涩意境,引得后人反复揣摩、研读,直至达到精神的共鸣方肯罢休。我喜欢宋词,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段沉积的瑰宝。可是,我又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记得有一次室友跟我说她最喜欢的是冯延巳,特别是他的那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她无不激动地跟我说:“你看,你看,这一句,那意象,你想象一下这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是多美啊!”看着她陶醉的样子,我不无可惜的说:“不好意思,我还没感觉出来。”“那你再结合一下当时作者的心情,想象一下!”我很认真的结合了,但是,很奇怪,还是没有达到她的那个境界,只能说:“我还是没感觉出来。”然后,她就给了我一个孺子不可教也的表情。可是,这根本阻挡不了我对宋词的喜爱。今年,依照惯例,我们要选修课。于是,毫不犹豫的选了《宋词研究》和《唐诗宋词选讲》这两门课。《宋词研究》的执教者是我们文学院的泰斗级人物——孙维诚。从大一来的时候就一直听到他的名字,真正近距离接触是大二时室友选修他的《唐诗研究》,那时候就经常听室友在寝室夸他课讲得好、人也好、知识更渊博。今年,终于,我自己选修了他的课。孙老师讲课一开始讲课的时候先向我们介绍了宋代文学的概况,给了我们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以他多年的研究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他说宋词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宋词一般抒发的都是士大夫的身世之感;词中的愁往往都是闲愁,“闲情”往往也是愁;词中出现“登高”、“望远”都是望愁的;词句中的虚词往往都是抒情之词,让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这些等等。他还给我们介绍了宋朝士大夫的人生状态,他说,宋朝士大夫往往追求一种“闲”,在仕途上往往追求的是“退”与“进”的结合,追求自我价值,内在精神的一种实现,就像苏轼曾经亲自下厨煮鱼,并说自己做的鱼“超然有搞韵,非世俗庖人所能仿佛。”,这其实就是宋士大夫追求生活艺术化的表现。介绍完宋代文学的概况,孙老师真正讲鉴赏词是从温庭筠开始的,因为宋词就是慢慢从五代的花间词发展过来的。不过首先他还是给我们分出了西蜀词和南唐词。《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老师又向我们说温庭筠写了十四首《菩萨蛮》,都收录在《花间集》中,只是他只讲这一首。让我们知道了由文人编辑的第一部词集不是《花间集》,而是李珣的《云瑶集》。孙老师在鉴赏词的时候,总是逐句的给我们讲解,而且在翻译过后还让我们积极回答问题,让我们自己说出这句词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人回答时,老师会很幽默的来上一句:“我求求你们了,配合我一下,好吧?”他是那么慈祥的一位老师,这句风趣十足的话一出口就引得全班同学一阵笑,为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好多,而我们呢,也不能这么不知趣,辜负老师栽培我们的一片心血呀,所以就站起来回答问题,就这样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自觉。孙老师基本上从纵向上来讲,后来他依次讲得是韦庄的“淡”——《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冯延巳的个人情感体现——《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而在这首词里,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渐渐能悟出那句“独立小桥风满袖”的境界来了;二李的词——李中主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和“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李后主的《相见欢》;井水词人、“白衣卿相“柳永的《》、张先的词、二晏的词、“山抹微云”秦学士的《满庭芳》、“词中之老杜”周美成的《兰陵王·柳》、姜夔的《鹧鸪天》。印象最深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开始,孙老师竟然说:“这首词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来,我找个人唱一下!”底下地同学们开始骚动不安了,没想到老师会来这一首,好多人都会唱不假,就是不好意思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唱;最可怜的就是我这样的了,想唱,可是从我唱歌以来就没有是在调上的。看半天,人还在躁动,孙老师又笑呵呵地说:“要不,我来带唱,大家一起唱啊!”此语一出,又让我们惊讶不已,不过,很快,热烈地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