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会这样问自己: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在我的这节数学课中,学生们学到了什么?掌握的得怎么样?还有什么没有掌握?下堂课要给学生强调哪些知识?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下面我就对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下反思。一、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总的来说教学目标还是达到了。1、我利用多媒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为深刻理解直线和圆的概念做好铺垫。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来得到新知识,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还是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二、反思教学行为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例如:教材中例题很少,为了达到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凭借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精心的挑选和编排了适合学生的例题和练习题,因此,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得还比较充实。三、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这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编排的例题和练习题,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有些练习题设有一些小的陷阱,为的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设计的例题能够由易到难,把新的知识转化到旧的、我们熟悉的知识来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主动参与,说明学生学有所得。还有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说明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这节课我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都是为了学生。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四、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是比较多的,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由公共点的个数,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概括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到新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教学中,以“形”归纳“数”,以“数”判断“形”,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最后归纳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并得到了两种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知识和技能。但是这节课也有有些遗憾的地方,如果提问的方向再明确一些,有针对性一些,也许会使得整堂课显得更紧凑,线索更明朗。还有些小的地方需要改进,课件在做得灵活一些,让运动的观点体现得在具体一些就更好了。总之课是上完了,我们应该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很好地进行反思,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