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赣榆县海头镇中心小学李大玲[教材简解]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目标预设]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1、整体把握课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品味桂花迷人的香味,感受作者弥散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2、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句子和标点符号的朗读感悟,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充分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3、激起学生阅读作家琦君作品的欲望,为课后大量阅读打下感情基础。[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摇花乐”。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设计理念]本篇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设计思路]把文本内在情感作为主线,把重点词句作为凭借,把诵读、感悟、言语表现作为手段,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正如于永正先生讲的那样,阅读教学应该追求“意文兼得”。从语文学科的特性——言语性出发,就是要探究两层:意义层面的,感悟它说了什么;形式层面的,学习它如何说的。正如这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文章,自然是体现人文性的绝材,必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1(课前自学质疑):1、搜集关于桂花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桂花的特点。有条件的同学去看一看、闻一闻生活中的桂花。2、预习课文,标记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和疑问。[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交流展示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往事更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板书《桂花雨》2、设疑:作者琦君1949年离开了大陆去了台湾,他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这是为什么呢?(出示板书: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3、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所了解的桂花。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桂花,教师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二、初读课文。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读不好的地方可以举手,老师帮助你。2、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喜欢桂花香,喜欢快乐地摇桂花。(出示:桂花香摇花乐)三、品读感悟,互动探究。(一)、创设情境,互动探究,感受桂花之香1、师指图描述:是呀,桂花的外表并不出色,可作者最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3、感悟:(示桂花图及句)(1)“桂花不……真是迷人。”(2)“桂花开得最……不浸在桂花香里的。”(3)“全年……花香中。”A、谁愿意把大家找到的语句来完整地读一读?B、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到什么程度呢?谁还想来感受这样的香?(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a、“茂盛”?师:桂花开得越多,香味就越浓。b、“至少”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c、如果你们是她家的邻居。打开窗来第一句话会是什么?d、不开窗能闻到桂花香吗?从哪个字上可以看出?“浸”什么意思。“浸”好在哪里?师:难怪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e、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C、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桂花那浓郁的香气。然后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师:这浓浓的花香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