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小学语文教学预案年级二年级主备人单位、姓名长小吴艳慧单元第四单元修改人单位、姓名课题名称《母亲的恩情》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忙着”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要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尊重、孝敬父母。教学活动教法学法白板使用说明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家里谁最关心你?,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3、板书:母亲的恩情,教学生字“恩”4、“恩情”什么意思?“恩情”是指深厚的情谊。让我们深情地读好课题。(指名读,再齐读)二、初读指导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标上序号。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4、出示词语:恩情、缝补、抚摸、沐浴、报答、永远、孟郊、迟迟、针脚、寸、几根(1)指名读。(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5、出示难读的句子。(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2)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3)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6、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7、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8、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作答。点击右边《游子吟》的作者叫(),是()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三、教学生字。1、读读生字。2、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记住它们?3、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四、作业。1、练习写生字。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有感情的读课文。2、比赛读《游子吟》。二、精读指导。(一)学习第一段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孟郊的母亲要在深夜缝补衣裳呢?指名读第一段,说一说,并相机解释“出远门”:离家到很远的地方去谁的家里人已经出远门了或者曾经出过远门?你想他吗你希望什么3、师随即引出古时候的习俗:家里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出门的人做衣服,而且必须做到针脚又细又密,不然,出门的人归期就会延迟。出示衣服上细密的针脚,不过那都是缝纫机缝上去的。4、这一段哪句是写母亲在缝补衣裳的?画出来。看着图听老师读,你看到了什么?从“一针针一线线”你能感受到什么?5、指名读,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6、母亲边缝补衣裳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生接读课文)后面是什么标点?什么意思?母亲还会担心些什么呢?7、齐读(二)学习第二段离别的最后一个晚上,母亲在油灯下不辞辛劳地缝补着衣裳,她想让日子过得再慢一点,她要给出远门的儿子再多缝几件御寒的衣服。但是离别的时刻还是来到了。1、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情景?(观察动作与神情)空白,会淡入词语。2、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男生齐读3、母亲反复说着自己的期盼,看看母亲的深情,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4、哪些句子是描写孟郊的?“不住”能换什么词?孟郊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因为他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为什么?5、指名演,其他评价,并边看表演边背诵。(三)学习第三段心中装在着对母亲无尽的留恋,孟郊默默地赶着路,他离家越来越远了,他后来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1、女生读2、孟郊看到了什么?小草长得怎么样?他由太阳和小草的关系,想到了自己和谁?3、齐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母亲对自己就像太阳对小草?4、比较句子(1)听老师读:孟郊心里想:母亲的慈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听另一学生读:孟郊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