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在一定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浓厚的兴趣。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如果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科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教学时,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操作活动,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为抽象的科学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的兴趣,逐步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操作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兴趣就会大增.很想去摸一摸,自己动手操作一下,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出的结论,是最容易记住也是最永久的。只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确定学生是否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温度与水这一课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四杯水的温度到底是多少,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用手去触摸,哪杯水的温度最高,哪杯水的温度最低,经过触摸之后只能感觉到哪杯水较热,那杯水较冷,而确定的温度就不知道了,从而教师提出:如何才能知道四杯水的温度顾名思义要用温度计来测量,在测量温度时,教师讲解如何用温度计和度温度,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一课的知识学生也就记住了。二、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动用自己的情感把学生带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求知境地。有意识的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往往源于好奇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一旦被吸引,往往会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动机。三、通过课堂游戏引发学习兴趣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适合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如采用找朋友、开火车、送信、对口令、猜谜语等游戏配合教学,很受学生欢迎。找朋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之一,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搞。例如,在教学水和冰的相同与不同点时可以利用找朋友的游戏,三位同学分别拿着冰的特点、水的特点、相同之处站在讲台的一边,另外请若干名学生分别拿着写有会流动、不会流动、固体、液体、透明的、无味、无色等卡片站在讲台的另一边,让他们找朋友,学各种动物边唱边跳站在他们旁边,辨认谁是自己的朋友,当三位学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朋友时,全班同学高兴的热烈鼓掌。四、营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而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一)尊重、善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是指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成果。一旦这些方面得不到尊重,学生会对自身缺乏信心,不再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努力学习甚至对学习缺乏了兴趣。因为每个学生,无论他的个性如何,成绩好或差,无一例外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爱,希望听到老师的赞扬,只有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