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宝鸡文理学院附中李云虎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体会分析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条件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条件及利用“边边边”条件解决实际问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准备。学生也具备了利用直尺、量角器作三角形的作图能力,这将使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三、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课前复习引入新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知识推广运用、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第一环节课前复习引入新知活动内容: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活动目的: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内容: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活动目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如果同时满足这六个条件,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要满足六个条件呢?满足其中部分条件行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内容: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边一角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给出两个条件画出三角形:(1)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45°画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画三角形(3)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4cm画三角形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问题。(1)与小组内的同学比较各自手中的三角尺,有没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尺,它们一定全等吗?和老师手中的三角尺相比较呢?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2)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活动目的:营造自主探索空间,提供合作交流的场所,以学生的探求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经历、体验、感悟,“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能举例说明。在举例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演示让学生感受反例的作用。第四环节巩固知识推广运用活动内容:1.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类比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活动目的:演示教具,引导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你有办法使四边形的框架的形状不发生改变吗?2.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习题练习例题讲解:例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D和△ACD全等吗?为什么?答:△ABD≌△ACD理由: AD是BC边上的中线(已知)∴BD=CD(中线的定义)在△ABD和△ACD中 AB=AC(已知)BD=CD(已证)AD=AD(公共边)∴△ABD≌△ACD(SSS)例2已知AB=DE,AC=DF,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BE=CF,要使△ABC≌△DEF,还需要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解: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