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结合水平四(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层次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行进间运球”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旨。课堂上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二、学情分析:1、本次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力量、速度和协调能力有待发展,他们好动、好学,模仿力强,兴趣广泛。2、该班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但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导致技术运用稳定性不好,对学习技术受到了较大限制。3、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三、教学内容分析:1、运球是篮球运动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是学生能带球移动的唯一方法,也是篮球比赛中组织进攻、摆脱防守的重要手段。2、学习行进间运球主要是区分: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按拍球部位的不同点控制球的落点及四肢的协调配合,培养抬头运球用手感觉控制球运动的能力。3、本课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突破上下肢协调和控制支配球这一技术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比赛与练习中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建立行进间运球的概念,并了解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技术要领。2、技能目标:进一步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提高行进间运球时四肢协调配合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积和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五、本课重点、难点重点:触球点及球落点的稳定性难点:四肢协调配合六、教法与学法1、教法:教师采用讲解示范法、集体与个别纠正、诱导学习和教学比赛等方法开展教学。2、学法: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思考、体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七、教学流程(一)导入与热身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严明纪律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宣布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准备活动:(1)慢跑2圈然后小组以比赛形式“传递”拿球。(让每排排头同学快速拿球传递给下一位同学,直到小组的每一位同学手上都有球,完成最快的小组获胜。目的是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2)热身操练习:A肩部拉伸B弓步拉伸C十字步拉伸D上肢大绕环。(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动身体,达到充分热身的效果,并引入课)(二)学习与体验1、熟悉球性、控球练习:1)指尖拔球、2)球绕环(头、腰、膝、胯下“8”字推滚球)、3)抛接球、4)原地高、低运球。(主要是通过熟悉球性和复习原地高低运球为接下来的行进间运球技术作铺垫。因为原地运球是行进间运球的基础,行进间运球是原地运球的拓展。)2、巩固提高行进运球技术:1)游戏“同心协力”2)游戏“球开得胜”。主要通过“同心协力”和“球开得胜”,游戏方式去探究行进间运球时触球点和球落点的位置,从而提高运球的技术水平。(三)放松小结1、放松练习:利用舒缓的音乐伴奏进行放松练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2、小结:教师通过小结本课学练情况给予肯定与表扬,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八、场地器材:场地:篮球场。器材:篮球45个九、教学效果预计:1、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预计课的平均心率:130—150次/分,练习密度:45—55%。2、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示引导和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和探究学习,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进间运球的技术要领。3、营造学生主动探究、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