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对于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跳跃性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所以这一点在诗歌教学中是一定要有所体现的。在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注意的是,是不是意象有了跳跃性就一定是诗歌或者是优秀的诗歌,所以优秀的诗歌虽然它的意象是跳跃的,但它所传达的情感一定是连续的,或者说看似没有联系的意象后面一定是有一个核心情感来统一它们,才使诗歌能够成为一条情感的河流,一个思想的场。一首诗歌不是意象的简单堆砌,而一定是作者精心的构建,一首好诗它一定是一个意象的流,这一点在古典诗词中也是非常鲜明的特点,但现代诗歌由于它容量的进一步扩大,形式的更加自由,我们更要去关注它的整体性或者说是构思与结构。【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重游英国后回国途中在邮轮上写下的一首诗歌。1920年徐志摩从美国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进入剑桥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他在1928年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满腔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于是就把这深深的不舍倾吐到了诗歌之中。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在艺术上它实践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画。但我们在学习这首的时候,往往会更加注重它的意象之美,把它当成一幅幅充满情思的画面去欣赏,而忽视整首诗歌的宏观构思,其实《再别康桥》是一条情感的河流,它是连续的有生命的河,是不同于散文中“形散神聚”的特殊的抒情方式。【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课以及初中的学习对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往往会把意象作为一个个单独的单元去欣赏,而会忽视这些单元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和组合才会形成一个特定的意境,一首诗不是意象的简单堆砌而一定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所以我们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更多让学生关注诗歌情感的流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诗所呈现的诗歌的“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跳跃”与“情感的连续”的关联。让学生能够说出本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重点难点】“意象的跳跃”与“情感的连续”的关联【教学环境】普通教室【教学思路】对话讨论【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作者使用的主要感情【教学过程】朗读诗歌,进入情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或单独朗读教师提问:通过朗读我们能不能初步体会到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忧伤不舍陶醉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歌的大致内容,为下一环节的赏析作铺垫。二、分析鉴赏,体会情感1、教师提问:我们知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在诗歌中会有者的感情的情感?明确: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见“教材分析”)2、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靠意象来传达感情的,那这首诗歌中都写到那些意象?明确: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新娘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融入了作者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怀念。3、教师提问:这些意象具体是怎么来传达情感的?明确:金柳姿态娇柔、可爱(细长、柔软、光影交错),也传达出诗人的欢喜与依恋之情。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让人想见她千娇百媚的姿态以及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烁着的迷人的色彩!拓展:康河两岸长有许多树,不独有柳,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柳来描绘?明确;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汉语语音,“柳”与“留”谐音,同时柳以其柔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了离人的缠绵情意,所以古代诗词常用“柳”这一意象诉离别之意,表相思之情。青荇:使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柔美,多情可爱。传达对康河永久的眷恋情怀。“招摇”写出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摇荡(随风摆动、翩翩起舞),惬意平静的姿态;同时“招摇”又使用拟人的手法,有招手的意思,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