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中凸显语文教学的实效肖培东新语文关键词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热点话语。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1.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对语文课程基本任务的理解日趋完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语文素养3、语文课程的形态建构有新的突破一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4.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日益被理解为一种复杂多向的交往过程,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和交互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教师则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促进者。5、语文教学评价不断进步无——有,狭义——广义,重视结果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回首这过去的十年,我们的语文教材从最初的人教版,到修订过的人教版,再到现在的苏教版,真是几经变革啊。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许许多多。从以前的“满堂灌”,到之后的“满堂问”,再到现在的“诗意语文”,“本真语文”。在这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鲜的东西是一浪高过一浪地向我们袭来。有时对一种理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琢磨,另一种理论又扑面而来,真有不知所措之感。曾经听一位小有名气的语文老师指点备课时说“这个最近比较时髦”。我不禁愕然。从没想过“时髦”这个词还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是语文的幸运,还是语文的悲哀?————一教师的博客几年来,培训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几年下来,省厅只是叫几个专家,给我们讲新课程理念。年年理念教育,好像台下都是一群冥顽不化的精灵。没有一个人向我们系统解读新课程方案,好像只要被培训者接受了他们的理念,实施自有办法。因此,理念年年出新,办法一点没有,教材越改越差,教师越教越疲。新课程就像在沼泽地里挣扎的公牛,快要陷得只剩一个牛头了。可是,把牛拽出沼泽的绳子在哪儿呢?我们欠缺的是尊重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建构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培养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对生命的认识、理解、体验,以生命哲学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激励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就应该站在“尊重”的高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尊重语文★语文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具有一种很独特的呈现方式──它是在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呈现的,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语文课除了开拓思维这一点与其他各学科相通之外,还有培养听说读写和高尚情操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拓展,就容易上成非语文课。课堂呈现:小学语文《东方之珠》,教师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最后老师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于是,学生有的吟诗赞颂,有的唱歌展示……整堂课热热闹闹,好一派情趣盎然。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及多元目标的学科,教学中更要注意其综合性。进入新课改后,很多语文研究课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个性与跨学科的综合性有机结合的特点,适当地融入了数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门学科因素,有机的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又在语文学习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是,在一些地方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画画、歌唱、舞蹈等时,目的不明,指向模糊,这样的语文课,就像熬久了的一锅糊糊,已难分清其本来面目了。如此盲目的“综合”,自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呈现:1、理解“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