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各个行业都如此,当然教师也不例外。面对来自学校各个层面的压力,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应对学校各级的考核,就忽视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把学困生当“分母”来对待,借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然而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有的老师不考虑如何转化学困生,而是采取简单专制的方式,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表面看来教学水平提高了,然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却落空了。这使我想到了“短板效应”。过去的水桶是用木板做的,它所能盛水的高度取决于那条最低的木板而非最高,教师的上述做法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不能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让教育的意义落空。我们应该想想学困生的处境,老师们瞧不上,同学远离他们,这样使他们思想上感觉自己被一个群体孤立了。行为上就会出现偏激,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我们应该努力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别挖苦、讽刺,好学生是赞扬、鼓励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要多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明白,不要做天空中的风筝漫无目的的飘,因为风筝的线总会有断的一天,一定要做雄鹰,因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蓝天下自由的翱翔,自己的前程只有自己才能做主,毕竟官二代、富二代是个别现象。一定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他们一视同仁,量体裁衣,持之以恒,采取小步子前进的策略。别抛弃、别放弃每一个转化的机会,遇到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他是你的孩子你会这样做吗?同仁们:切记,勿把学困生当“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