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调查及培养在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校申报了课题“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本着以学生为本,家庭与学校为载体的精神进行“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的探索研究。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曾经因一个问题而感到困惑:“虽然学习是现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可为什么仍然有些孩子成绩不佳”?面对这个疑惑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不写作业,缺乏对知识的巩固;上课不听讲,影响了对知识的吸收……这都不是问题的症结。就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主动学习,对课本进行主动复习和预习,喜欢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求知欲强,勤于思考,考试成绩稳定。这类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是、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等任务,但学习上欠主动,需要在老师布置安排下进行学习,总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标准。三是、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够完成所布置内容,得过且过。四是、没有学习方法,把学习当成负担,由于成绩不好,造成失败者心态,产生厌学情况。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换言之一个背离了“主动学习原则”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的,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中国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不正是在告诉那些莘莘学子关于学习的硬道理吗?然而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呢?二、原因分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为以上问题总结如下几点:1、孩子过分依赖于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晚上没事了,我说给她听写吧,她说‘老师没留这个作业’。”也听到过这样的要求“老师,您多给我们家孩留点作业,要不然他一回家就不知道干什么,她就听您的,您留的他准写。”从这两个例子反映了很多学生的现实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不如说是一种依赖,已经习惯了由老师安排他们的学习,当老师把更多的自主空间留给他们时他们却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这种听从使他们失去了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二字在学生的意识中也就成为了一项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的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谈何自主。2、用压力替代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虽然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任何习惯都不必有意地加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往往都是经过正确引导或强化训练而成的。有些家长却把“正确引导”幻化成一种压力去替代应对孩子进行的习惯培养,施加在孩子身上。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前途抱以殷切希望,为孩子规划蓝图,设计未来。他们告诉孩子:“你要完成妈妈小时候想上大学的愿望。”、“你要有出息了爸爸面子上也有光。”“学习不好每人瞧得起你。”孩子就生活在这种重压之下,久而久之,这种压力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变得扭曲了,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二字在学生的意识中也就成了一项为了完成父母夙愿而进行的痛苦跋涉,谈何自主性?3、习惯培养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任何习惯的培养都是长期的、连续性的。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如此。从自己学习在班中很多孩子能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等任务,不用人督促,这并不是自主学习。因为他们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性。这说明当孩子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习惯之后,我们没有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发展孩子的能力使之真正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停滞。长此以往,使得这些孩子认为只要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是自主学习的错误观念。4、对于“自主学习”二字的理解走入误区:在平常工作中我常听到一些家长对我说:“老师,我们的孩子一回家就捧着本课外书没完没了地看,就不干点儿有用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就应该是看看语文、算算数学、读读英语,这才叫有用的。其实不然,课本中的天地毕竟是狭窄,孩子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当孩子拿起课外书时,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是由于家长认识上的狭隘,严重干扰了孩子这种主动探究精神,使孩子陷入家长圈定的“读课外书,不叫学习”的误区。当孩子一拿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