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人物晚唐诗——世说新语点评日本人大沼枕山写过两句汉诗:“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读《世说新语》,品味魏晋人物,乃一大快事。择其要者,略说之。一德行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汉顺帝时,陈蕃做到了尚书,但因耿直的性格触及权贵,被贬做豫章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当时,豫章有一个著名的隐士,叫徐孺子,陈蕃早就知道此人的名声,所以到豫章后衙门还没进,就直接去徐孺子那儿。手下阻拦说:“大家希望您先去官署哦!”陈蕃回答:“周武王在车上看到商朝贤臣商容寓所的门,便站起来致敬,以致车的座位都没时间被暖热。我去拜访高人,就不明白了,有嘛不行的呢?”后来,陈蕃和徐孺子成了哥们儿,经常关在屋子里一起谈论天下的事儿。陈蕃希望徐孺子出来为朝廷效命。每到这时候,徐孺子总是笑而不语。在做豫章太守的那段日子,陈蕃专门在自己的寝室里为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床,聊得太晚了,便把徐孺子留下过夜。徐孺子最终还是没有出山。徐是个明白人,知道东汉的政局已经完蛋了,虽有陈蕃这样的工作狂意欲挽狂澜于既倒。在东汉的古道旁——那是个黄昏吧,徐孺子微笑着摇摇头。陈蕃长叹一声。他身不由己。这是由个性造就的命运与选择,性格决定命运自古使然!那个时代的剪影大约如此:望着徐孺子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中的山林后,陈蕃怅然若失。许久,他转过身来上了瘦马,这时候有清冷的风吹来,在夕阳下拖着疲惫的背影踏上返回洛阳的险恶的路途。“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为读书人的榜样,一上任立马拜访贤士,遭批评仍有说辞。古今一也,高高在上,架子摆得十足,并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何其好也,无大志只想维持局面不足效法。官僚与公仆,一个现代的命题。魏晋风度,亦有如许人也,似与世风不和。2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过汝南时,郭泰拜访袁奉高,但来去匆匆,只呆了一小会儿;到了黄宪那儿,却住了一两天。有人问其中缘由,郭回答:“哎呀,黄先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仿佛碧波荡漾的大海,沉淀后不改清澈,搅动后不会浑浊,他的德才的深度和广度实在是难以测量啊!”崇拜高深者,乃人之常情。夸赞之语极佳:“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如大海,如高山,可仰之而不可测也。在东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士人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激烈斗争中,郭泰是士人的著名代表和太学生的主要首领之一,他还以不愿就官府的征召而名著于世。东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人称“有道先生”,为东汉太学生领袖。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合称介休三贤。严拒仕进。郭泰博学聪颖,洞察世事。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所以,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桓帝建和中,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泰坚辞;永兴间,司徒黄琼辟召,不就;友人劝其就召,乃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对那些劝他仕进和看重仕途的人常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言。读书而不仕进,德之高也。最难过的坎亦在于此,许多自标高德之士,却无法拒绝高官的诱惑致节操尽失。郭泰屡次拒绝仕进,一是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不想身陷其中,以实现明哲保身之志;二是政治意志不够坚定,有刻意回避之嫌。1郭泰讲学于家乡,以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