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李星华(回忆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他与作者是什么关系?李大钊是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1926年3月,盘距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李大钊临危不惧,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仍留在北京工作。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受尽了酷刑,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在牢里,他继续领导党的工作,宣传共产主义,受到犯人的敬爱。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同情。京津“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国民军拍来电报,向奉系军阀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学校长,联名发表声明,要求将此案移交法庭处理。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多方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1927年4月28日,敌人杀害了李大钊。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敌人丧心病狂地折磨李大钊,绞刑竟达四十分钟之久,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担任《晨钟报》总编辑时的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的李大钊建党时期的李大钊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英勇就义的:路友于李大钊孙挹兰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读第一自然段: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什么是“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认真读准确。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生字籍屉怖瞅魔胖刑哼峻残匪窝啃舅jítìbúchǒumópàngxínghēngjùncánfěiwōkěnjiù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尖锐、抽屉、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乱蓬蓬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恐怖:惊慌、害怕。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严峻:严肃而厉害。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快速浏览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也就是说,课文可以分为开头、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五部分。•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敌人的心虚、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李大钊的镇定、沉着全家人的无比悲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文中的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局势严重表现在:•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