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新中国外交(教案)2014.11.6单位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授课教师杨丹课型高三一轮复习课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2.过程与方法⑴展示学生预习学案,巩固基础知识。⑵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⑶通过高考真题和模拟训练检验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已有知识点⑴新中国的外交方针。⑵建国初期、70年代及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成就。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教学难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因素和调整的背景。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近代中国外交、现代中国外交对比导入。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知识梳理】展示学生的学案(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情况表格,包括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及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查缺补漏,完善相关知识点。学生补充,教师引导。【聚焦要点】通过展示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中美关系改善进程。展示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图片,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图片并简述中美建交的经过。学生思考: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课堂小结】结合思维导图总结。【真题演练】(试题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模拟训练】(试题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图片、视频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规范作答,巩固基础知识。以学案为依托,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本节课重点内容。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提高归纳能力。概括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通过高考真题和模拟训练,检验和巩固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进行方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