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孙国平一、教学目标:1、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2、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二、教学重点: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三、教学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西湖风光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是西湖。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不错,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西湖,一直受到古代文人的青睐,晴天的西湖风景秀美,魅力无限。雪天的西湖又将如何呢?下面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一下西湖独特的风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教师示范)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检查预习效果3、课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为人,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4、张岱选择在雪夜独自去湖心亭,你能从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5、张岱真是“独往湖心亭”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三)赏析雪景,体味白描1、张岱去湖心亭看雪,他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2、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呢,说一说你的理由?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雪景的描绘,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品性呢?(超凡脱俗、孤独)4、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呢?(四)解读张岱之痴1、在湖心亭,张岱还看到了谁,“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指的是怎样的人呢?6、2、金陵人看到张岱“大喜”,张岱有没有金陵人的那份喜悦激动呢?3、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思念故国的愁绪。4、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引用资料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陶庵梦忆〉自序》5、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五)课堂小结1、投影展示:略2、教师归纳板书:7、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一个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六)拓展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与本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比较一下他们有哪些异同点?描写手法:《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烘托手法,景为人设。表达情感:《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七)配乐朗读,读出情味。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结束语: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