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1949年——21世纪初)【专题概述】经过20世纪上半期人类现代化的转型与动荡,二战结束后,现代化全面展开,工业文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得以构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格局发生转折性变化(美苏对抗的冷战格局形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在上述国际背景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纵向看,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49—1956年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1956秋—197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阶段;1976—21C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主要包括: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核心的民主政治体制的探索;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体制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探索。学习本专题的关键是立足基本史实,综合分析历史阶段特征,熟悉横向专题发展脉络。【专题线索】一、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底)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今)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六、新中国的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大跃进】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图61.(14课标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14课标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3.(14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4.(14山东卷)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14安徽卷)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14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7.(14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8.(13大纲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