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年级科学教学目标分解: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5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二、科学探究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想法。能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3.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4.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5.理解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责任。二、目标达成方法:1.注重整体教学设计科学素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科学态度,也包括运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某些科学概念需要持久的进阶性学习与经常性的迁移运用方可形成。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思路,了解教材对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纵向发展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为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综合地达成小学课程目标提供保障。整体的教学设计还包括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2注重了解学情。教材是普适性的,很难兼顾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学情包括学生的前概念、学习动机、能力水平等方面。这些特点不仅表现在年级之间的整体差异上,还表现在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了解学情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画图、概念图、观察等。教师可以依据学情信息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