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3、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行事,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二)解题: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四)整体感知文意:1、第一部分:十八岁在这个部分里,我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面对孩子已经十八岁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发言)答案:欣慰、迷惘“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教师总结: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看完文章后,第一次了解到父母对已经渐渐成年的子女的心情。原来时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许多,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我们不仅和父母一样高了,更在思想上我们逐渐能与父母平等交流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如此,原以为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态度是不会变的,现在才明白面对我们的成长父母所持有的心情,才知道儿时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是体现在保护、照顾上,是一种疼爱;当子女渐渐长大了,成人了,父母更希望与子女能成为朋友,成为知己,双方地位更加平等,更多的是理解同情,是一种关爱。所以如果有机会可以给自己的父母亲,看看这篇文章,也许他们会和文章产生更强烈的共鸣。2、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然后选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赏析。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2、、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牢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集思广益,想想解决的办法。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就我们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2、从子女的角度,想想怎样才能改变“两代人的矛盾”?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可是不少同学随时一生气,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生气,烦了、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我想换种说法:“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父母即为人生导师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父母为最。”3、给学生讲述一则新闻:合肥一女中学生考试不理想自杀身亡要求①结合新闻谈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