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高双高双城市化2.说课标3.说重难点6.说教学法5.教学资源7.教学过程1.说教材4.说教学目标8.教学反思说课内容安排说教材延续影响空间结构(面)城市化(点)地域文化与城市城市人口工业、农业、交通课标分析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标有三个动词:“运用”、“概括”、“解释”;二、三个动词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学会“运用”条件,“概括”和“解释”城市化现象,这是学生要达到的水平。三、课标的核心最终落在“过程和特点”以及“影响”上,这反映出本课题的学习重点有两个:①城市化的标志、过程和特点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难点: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关系重点:1.概括城市化的标志、进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动力。2、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举例说明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并总结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1图文资料32自制PPT教学资源教材教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设问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讲授法学法1、结合课本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对比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2、为加强学生的合作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各抒己见,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学过程4图片链接,导入新课123展示目标,自主学习(5分钟)师生合作,解惑释疑,拓展延伸(15分钟)运用资料,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小结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5图片链接导入新课从生活入手,感受城市化环节环节城市化意图边陲小镇老深圳(1982)深圳(1990年)深圳(2010年)教学过程4图片链接,导入新课123展示目标,思考学习师生合作,解惑释疑,拓展延伸运用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小结练习,巩固提高5第二节城市化展示目标思考学习展示目标,思考学习环节学习目标: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标志。3.城市化的动力。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①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拉力推力生产力发展教学过程4图片链接,导入新课123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师生合作,解惑释疑,拓展延伸运用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小结练习,巩固提高5运用资料小组合作环节探究一:城市化的标志意图分析某城市材料小组概括总结城市化标志538万54万1911年1949年1990年1324万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提问:城市化可以使一个城市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小组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探究二结合课本P31图2.17和P33案例4的相关内容归纳地区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城市数量:增加提升城市等级:城市人口:增加1.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环节小组成果总结:城市化的标志教学过程4图片链接,导入新课123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师生合作,解惑释疑,拓展延伸运用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小结练习,巩固提高5释疑解惑知识生成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师生合作,设疑激趣:1.从人数上看,城市总体人数是增加的,可是一个城市人口有两部分组成市民和农民。若城市有:市民20万,农民30万;人口增加后,市民25万,农民40万。从上述数据里面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人口增加前市民人口比重40%,人口增加后市民比重约38.5%,这意味着城市化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因农民比重增加而城市压力增加。因此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市民人数多少,应取决于市民人数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意图环节师生合作:城市化的衡量标准1.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环节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