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在语文生态课堂上的实践意义和实施策略【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其目的是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就是课改精神的体现,它能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地位得到完美的展现,它能让过去“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堂荡起层层涟漪,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关键词】合作生态课堂意义策略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更新。语文课程改革不仅改了教学方式,更改了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在多元化的形势下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倡导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合作”在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一、“合作”在语文生态课堂上的实践意义1.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并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每一位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就是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交流,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自主、愉快的学习环境,这不但让学生迸发了学习的灵感,而且还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有了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就有了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高效。2.培养自学能力,发挥主体作用。[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合作中要向参与者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组内成员进行深度交流和讨论,就必须先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地阅读与分析,独立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与感悟。合作学习变老师让学生学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在学生认真阅读与分析课文内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3.开发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学是高层次的情感教学。以前的教学总是教师在“满堂灌”固有知识,现在的合作学习则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而且合作学习时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较容易解决了,课堂学习效率就显著提高了。4.锻炼参与能力,强化竞争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所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竞争的机遇。学习以合作为主,但是进行交流展示时,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又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结伴而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悦。学生为小组的荣誉而奋斗,紧张密切的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语言更明晰。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亮点,彼此的取长补短,使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通过开展竞争活动,不仅能使竞争意识深入学生的内心,也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还在于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经历了失败的阵痛之后,心理承受力得到锻炼与心理平衡的再调整,使学生敢打敢拼、永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