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暑假里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初闻题目,让我想起了冰心笔下那有着温暖、希望、光明、胜利的象征意义的小桔灯,怀揣着一份希冀我打开了“这盏明灯”,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温暖从一个个故事中流淌,思考从一个个案例中产生,智慧从一段段经历中生成。书中收集的六十个故事就是六十盏明亮的小灯,每一则故事都是真情流露,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那个在赛课时,为了一个孩子把话说完而拖堂的老师,她的眼里是想表达自己的学生,而不是比赛的成绩。不拖堂是个好习惯,但这位老师拖堂一分钟,保护了一个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展现了教育的文明。是老师竞赛的名次重要,还是学生的自尊与自信重要,在成熟的老师心里,不是什么困难的选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的,那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有美和爱,其实她就是一朵开在角落里的花。那些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的特殊孩子,他们需要别样的理解和疼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中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张小兵老师无限“纵容”了他的慢,尊重、保护、发展了“阿慢”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每个班里都有慢的孩子,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总是最多,效果却最差,是最令老师头疼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如果我们能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给他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而不是一味追求优秀的成绩,比赛的名次,那么,你就能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这些孩子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这个“阿慢”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那些“阿慢”,也是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慢性子的我对他们读书、写作业、收拾书包等事的龟速也不敢恭维,而我却没有张老师的那般“纵容”,我较粗鲁地处理对他们应该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我一味的催促,严厉的责骂,想想真不应该,甚至我因为他们的“慢”而漠视他们大扫除时积极的身影,大课间时他们飞奔的身影……我不止一次抱怨因为他们我很痛苦,却不曾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他们也很痛苦,张老师给我上了一课,我应该多激励他们,多给他们机会,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他们一起进步,为他们点滴的进步喝彩,增强他们的自信,接下来我要和他们一起品尝学习中的喜悦。“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细品一个个平凡而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我从吴非老师的笔下深深地感受到了灯的教育内涵。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教师要用真诚的心,点亮一盏明亮的灯。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会有影响,所有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志趣。教师的人生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对学生会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如果教师自己在为人处世时有悖做人的基本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真善美特质的孩子呢?在我看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学科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作为教师,学生有可能把你教的学科知识忘掉,然而,你关于做人要有同情心、要有悲悯意识、要讲诚信要做一个对自己对别人负责的人,等等讲话,我相信学生们不会忘记。别以为自己今天说的这番话没有用,也别认为自己的谈话价值有限。因为教育要教给学生的,是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把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中培养成真正的人。你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和你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一粒善良的...